新闻动态
高平陵之变时,曹爽手握天时地利,却投降司马懿,这是为何?_曹氏_家族_曹魏
提到曹魏的灭亡,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会知道,司马家族经过三代人的努力,耗费了百年的时间,终于将曹魏政权取而代之。而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便是司马懿。
司马懿早在曹操时期便已仕途显赫,数十年的辛勤耕耘为他积累了大量的权力。当时,魏明帝曹睿的亲生儿子陆续夭折,曹氏皇室陷入了无人继承的困境,司马懿抓住这一时机,果断出手,发动政变。
公元249年,司马懿在曹爽陪同幼帝曹芳外出祭拜祖先时,迅速占领了皇宫,控制了整个都城。只用了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,他便成功挟持了太后,并迫使曹爽投降。这场变故史称“高平陵之变”。
当时,曹魏的大司农桓范见状,意识到大势已去,决定趁机逃离许昌。他此时心里有了明确的判断:司马家族虽然暂时占了上风,但其基础并不牢固,最终只能猖獗一时。桓范认为曹爽虽然能力平平,但他仍掌握着兵权,只要曹爽能果断反击,定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局面。桓范相信,只要曹爽采取果断措施,必能最终平定叛乱。
展开剩余80%然而,事与愿违,结果并没有如桓范所设想的那样发展。最终,司马懿成功掌握了权力。司马懿得知桓范投奔曹爽时,内心其实非常慌乱,几乎动摇了决策。幸好,身边的谋士蒋济给予他安慰,蒋济告诉他说:“范则智矣;然驽马恋栈豆,爽必不能用也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尽管桓范十分聪明,但曹爽如同一匹劣马,只会固守安逸,不会追求远大目标,因此不可能充分利用桓范的才智。
事实证明,蒋济的分析是正确的。最终,曹爽果然选择了束手就擒。而桓范投奔曹爽的动机,也并非因为他忠心于国家,而更多是出于自身前途的考量。
那么,桓范为何做出这样的决策呢?
从桓范的角度来看,虽然政变来得突然,但他认为局面并未失控,依然可以通过反击挽回。按照他的推算,曹氏家族并未彻底失败。此时,司马懿虽然发动了政变,但其势力尚未稳固,只要曹爽能坚定反抗,便有机会一举稳定局势。桓范还认为,曹芳作为天子,号召全国的军队讨伐司马家族,司马懿必然会败北,届时,江山将再次回到曹氏手中。
基于此,桓范为曹爽提供了几条关键建议。他首先提到,曹氏的皇室尚未失去人心,司马家族的叛乱可以被定性为叛臣贼子。而曹芳就在身边,可以以天子名义召集天下势力,因此曹爽在舆论上已占据了有利位置。其次,尽管都城暂时落入司马懿手中,但洛阳的典农军仍由曹爽掌控,足以与司马懿对抗。同时,司马懿控制了许昌,实际上将自己固定在了一个地方,拖延时间对曹氏有利。最后,作为大司农,桓范掌握着全国的粮草调度,他有能力确保战争期间的粮草供应不成问题。可以说,曹氏一方在天时、地利、人和方面均占优势。
然而,曹爽并未采纳桓范的建议,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后,他竟然决定投降。桓范得知此事后,急忙劝阻,因为曹爽不反抗,必定会丧命。可是曹爽及其亲信依然沉默不语,桓范见状,心中无比失望。原本他希望能做一番“大英雄”,借此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,结果却成了“空欢喜一场”。他愤愤不平地说道:“你父亲曹真一生英勇,怎料你竟是如此窝里横,真是虎父无犬子!”
曹爽为何最终选择投降呢?从根本上来说,还是性格的原因。桓范早在看到曹爽的犹豫时,就已识破他只想安享富贵,而非为国家殚精竭虑。曹爽的投降之词也暴露了他的内心想法:“即便投降,也可以过上富贵的生活。”这一番话清晰地表明,曹爽不仅不信任桓范,也高估了司马懿的底线。尽管世家大族间通常有“潜规则”,如果不反抗,司马懿可能不会进行极端手段,但这并不意味着曹爽能获得宽容,他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司马懿的“仁慈”上。
回顾曹操三代对司马懿的提防与监控,每当司马懿权力膨胀,曹魏便会迅速解除他的兵权。这样的循环反复,司马懿心中难免充满怨恨。而曹爽由于过于天真,看不清现实的残酷,竟然未能洞察司马懿的心思。即便与司马懿共事多年,他仍未能察觉司马懿那种鹰隼般的眼光,最终选择放弃了手中的权力。
相比之下,刘禅的表现虽然被许多人看作软弱,但他至少懂得如何对待手下权臣。在诸葛亮面临不满时,刘禅及时采取了妥善的安抚措施,最终赢得了诸葛亮的忠诚。刘禅的做法或许未必完美,但至少他在关键时刻懂得了如何平衡政治关系。而曹爽,却显得如此幼稚与不成熟,这也让他错失了拯救国家的机会。
发布于:天津市